全球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美的科技竞争,这一次,中国的“七巨头”似乎完成了对美国“七雄”的历史性超越。根据最新数据,中国主力高科技股在2025年的总市值涨幅成功超越了美国的七大科技巨头。然而,在欢呼声中,我们是否忽略了这场数字游戏背后的深层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冷静看待这种“超越”。尽管中国“七巨头”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知名企业,但其市值增长的背后,更多是资本市场的热情推动,而非实际盈利能力的根本性提升。以阿里巴巴为例,尽管其估值不断攀升,但其核心电商业务的增长已经明显放缓,云计算业务虽然潜力巨大,却仍难以与亚马逊AWS相提并论。而腾讯的游戏收入高度依赖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远不及微软或索尼。

其次,这种市值对比可能掩盖了两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差异。美国的“七雄”——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英伟达和特斯拉,不仅在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还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相比之下,中国的“七巨头”更多依赖政策红利和市场预期。例如,中芯国际作为国产芯片的代表,尽管市值大幅上涨,但其技术水平与台积电仍有显著差距,且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

此外,北水资金的持续流入也值得警惕。数据显示,近期港股市场中,理想汽车、阿里、中移动等公司获得了百亿级的资金加仓。这固然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信心,但也可能加剧市场泡沫的风险。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美联储加息或国际资本流向逆转,这些高估值的股票可能会迅速崩塌。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市值真的能完全反映一家公司的价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七雄”的总市值曾在2024年底突破18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除中美之外所有国家的年度GDP总和。即便如此,它们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反观中国的“七巨头”,如果缺乏核心技术突破和可持续盈利模式,所谓的“超越”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总之,中国“七巨头”超越美国“七雄”的新闻固然令人振奋,但投资者切不可被短期数据蒙蔽双眼。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靠资本堆砌起来的数字,而是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否则,这次的“超越”不过是又一场泡沫盛宴罢了。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