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民营企业座谈会成为政策层与企业家互动的重要平台。从合肥到太原,再到黄沙镇、石柱县,各地纷纷召开类似会议,试图通过对话来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然而,这种频繁的座谈会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民企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是仅仅是走个过场?值得深思。

首先,座谈会的形式本身并没有错,它确实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直接与政策制定者沟通的机会。例如,在1月7日的座谈会上,安徽省发改委邀请了合肥黑八体育、合肥冠领引励体育等企业负责人,讨论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诉求。这看似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问题是,这些座谈会往往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和具体的执行方案。正如路透社报道所言,尽管马云、马化腾等商界领袖可能出席了由习近平主持的座谈会,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的股价确实因此上涨,但这更多是短期的情绪性反弹,而非长期的实质性利好。

其次,座谈会的主题也显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以“消费品以旧换新”为主题的座谈会为例,虽然旨在推动消费市场的复苏,但实际上,这一政策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融资难、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而这些座谈会却鲜有触及核心痛点。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马健在1月9日的座谈会上提到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但具体如何落实,却语焉不详。

再者,座谈会的参与企业多为地方龙头企业或行业巨头,中小微企业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例如,黄沙镇的新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参会的35家企业代表中,真正能够代表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并不多。这样的座谈会更像是为少数大企业量身定制的“VIP通道”,而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则被边缘化。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座谈会固然有助于增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而不触及实际问题,那么所谓的“提振信心”只能是一句空话。真正有效的政策应当聚焦于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等现实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座谈会来“摆姿态”。否则,民企的信心并不会因为一场又一场的座谈会而得到真正的提升。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