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迎来了大量外籍游客,尤其是日韩及东南亚游客的涌入,带动了南京路步行街等热门商圈的夜经济火热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的餐饮店如海底捞、很久以前、牛New寿喜烧等晚间客流高峰持续到凌晨,入境移动支付消费额增长了13倍,浦东机场入境游客数量更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乍一看,这似乎是一片繁荣景象,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

首先,尽管入境游客数量激增,但整体外国游客进入中国的比例仅为2019年的30%。这意味着,虽然上海口岸的入境外国人数量超过400万人次,位居全国空港首位,但这只是相对低基数上的增长。相比之下,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入境游客接待量也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7.2%,这一数字仍然远低于疫情前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上海的“繁荣”更像是孤岛式的反弹,而非全面复苏。

其次,旅游基础设施和便利性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外国游客抱怨景区预约程序复杂,甚至找不到针对外国护照的预约选项。此外,虹桥一家旅行社导游李莉提到,带外国游客去景区时,预约程序繁琐且不友好,严重影响了游客体验。这些细节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整体感受,也可能成为未来吸引更多外国游客的障碍。

再者,尽管入境游客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但这种消费是否可持续值得怀疑。数据显示,小额高频场景广,入境游客的移动支付消费额增长了13倍,但这种消费模式更多是集中在餐饮、购物等短期需求上。长远来看,如果不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优质服务,这种“消费狂欢”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入境游客的增长与政策支持密切相关。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入境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一线城市入境游客接待量已超过2023年各个季度,但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推动。一旦政策红利消退,市场能否保持活力仍需观察。

综上所述,外籍游客在上海的“消费狂欢”固然令人振奋,但其背后的隐忧也不容忽视。过度依赖短期消费和政策刺激,可能会掩盖深层次的问题。只有真正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否则,所谓的“繁荣”可能只是短暂的泡沫。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