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金持续流入中国的消息,再次成为市场的热门话题。然而,细看之下,这种热情似乎更多是一种“补课”行为,而非真正的看好。德意志银行指出,全球投资者普遍低配中国资产,而如今的资金流入更像是在纠正这一长期失衡状态。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当初不是如此低配,现在的“流入”还会显得如此激动人心吗?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的四周内,全球资金合计净流入股票市场达636.28亿美元,其中中国股票基金获得了显著的16.07亿美元净流入。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这一数字在全球资本池中的占比微乎其微。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的那句“关键问题不是我是否应该在中国投资,而是我应该投资多少”,更是直接暴露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从“观望”到“试探性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来看国内政策的支持力度。最新的零售数据同比、环比均有所增长,显示出促消费等政策正逐步见效。然而,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机遇并存。外资的流入固然增强了市场的信心,但真正吸引他们的,恐怕并非短期收益,而是中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以及科技创新行业的快速发展。换句话说,海外资金押注的是中国的未来,而非当下的表现。
更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总体出现资金净流出,但中国股票基金却逆势获得青睐。这表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大环境下,中国资产的相对稳定性正在凸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稳定”更多源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强势。
总结而言,全球资金流入中国的现象固然令人鼓舞,但我们不应被表面的热度蒙蔽双眼。与其盲目庆祝,不如冷静反思:为何过去全球投资者会如此低配中国资产?而在未来,我们又该如何让这些资金不只是“流入”,而是真正“扎根”?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