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直播中的一句“不做的产品都做了”,让人大跌眼镜。这不仅是一句调侃,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回顾小米的发展史,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如今的小米汽车,雷军似乎总是在用行动证明自己“什么都敢做”。然而,这种“全品类覆盖”的策略真的值得投资人和用户期待吗?
先来看几个事实。2024年,雷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小米汽车交付时间一再推迟,用户催促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就在几天前,他又被网友戏谑地问及是否考虑生产女性卫生巾——一个看似荒诞但又颇具深意的问题。毕竟,如果“不做的产品都做了”,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做”以及“能否做好”。正如极氪CEO安聪慧所言,“最终还是要产品说话。”相比之下,安聪慧选择专注于产品研发而非个人营销,显然更加务实。反观雷军,他不仅频繁下场直播,还时不时模仿乔布斯、对标马斯克,甚至被网友调侃为“流量担当”。这样的行为,与其说是对用户的深刻洞察,不如说是对流量的过度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曾在演讲中提到,“当把产品卖给朋友的时候,我怎么跟他推荐?”这句话表面上充满情怀,但实际上却暴露了小米当前的尴尬处境:一边是不断扩张的产品线,另一边却是屡遭质疑的产品质量。试问,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建立,所谓的“科技普及”又能走多远?
最后,回到那句“不做的产品都做了”。这句话听上去很幽默,但却折射出一种危险的信号:当企业试图通过无限延展来掩盖核心竞争力不足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关注雷军的下一场直播或下一个段子,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小米究竟还有多少真正值得信赖的产品?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