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确实令人瞩目,从“天问”的初步尝试到如今能完成侧空翻、煎蛋甚至“鲤鱼打挺”,技术的进步不可否认。但当我们把这些炫技般的表演拆解开来时,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科技革命还是资本包装下的“秀场”?

以武汉大学研制的“天问”为例,尽管集成了语言大模型和自主运动能力,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仍然显得笨拙。而量产成本的问题更是悬而未决——据报道,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单体制造成本普遍超过百万人民币,这样的价格显然难以支撑其大规模商用化。即便如优必选等头部企业,也面临竞争加剧和技术迭代的压力,更不用说那些仍在实验室阶段的产品。

再看应用场景,虽然媒体报道中提到机器人可以扭秧歌、送外卖、当导游,但这些功能真的需要一个造价高昂的人形机器人来实现吗?比如张家港市民提到的酒店配送服务,其实已有更经济实用的小型物流机器人在运行,为何非要执着于外形酷似人类的设计?这种对“拟人化”的追求是否掩盖了效率与成本之间的矛盾?

此外,车企如长安、小鹏纷纷宣布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相关产品。然而,考虑到汽车行业本身正面临新能源转型的巨大压力,这种跨界投资究竟是战略布局还是盲目跟风?毕竟,汽车生态机器人或许比类人机器人更具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人形机器人看起来技能越来越全面,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技术展示平台而非成熟的解决方案。投资者需警惕被表面的热闹所迷惑,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实用性以及明确具体需求场景。否则,这场“秀”最终只会沦为资本市场的泡沫盛宴。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