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文艺创作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剧本撰写到诗歌创作,再到图像设计,AI展现出的能力令人惊叹。然而,在“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等一系列活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创作者角色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不可否认,AI已经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数据,AI在内容生产效率上的提升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极大地拓宽了创意表达的边界。例如,在影视行业,AI已能够协助编剧快速生成故事框架,并为导演提供多版本的视觉方案。这种高效性无疑为企业和个人创作者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时间节约。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高效但空洞”的陷阱。正如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在“AI时代的文艺原理之’何为写作’”研讨会中所指出的,AI虽能模仿既往的经验和技能,却难以真正触及人类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这正是文艺创作的核心所在——用独特视角和真诚表达去触动人心。如果过度依赖AI,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注入,那么作品可能会沦为缺乏灵魂的技术产物。
此外,AI的应用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AI时代的文艺原理》一文中提到,“作家、艺术家需要独辟蹊径,走得更高更远”。这意味着,未来的创作者不仅要掌握新技术,还要具备更强的文化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以确保AI成为辅助而非主导力量。
综上所述,AI的确为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本质仍是一种工具。真正的创新和价值,依然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AI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那些能够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因为他们才是未来市场的真正赢家。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