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沪两地两会期间,多位医药领域的政协委员和权威医学专家联名提案,反映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的药品在质量和疗效方面存在明显问题。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动摇了医生对集采药物的信任。
根据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的提案,部分集采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存在疗效欠佳、质量存疑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还导致了患者对药品质量的普遍担忧。北京和上海的多名权威医学专家也在两会上表达了类似的忧虑,呼吁政府重视并优化集采制度,确保患者能够用上高质量的药品。
具体来看,临床反馈显示,部分集采药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与原研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些仿制药虽然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但在实际使用中,患者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此外,由于集采政策对药品选择的限制,部分医院不得不优先使用集采药品,这进一步加剧了患者对药品质量的不信任感。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信任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稳定运行。不少医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们对某些集采药品的质量感到担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选择绕过集采药品,直接为患者开具原研药或进口药。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以保证治疗效果,但长期来看却会增加医保资金的压力,并可能导致药品供应链的混乱。
面对这些问题,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应加强对集采药品的质量监管,确保每一款进入市场的药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临床验证。其次,建议为原研药留出一定的市场空间,避免因过度依赖集采药品而忽视了患者的实际需求。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快对集采政策的优化和完善,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实现“让患者用上好药”的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不容忽视。尽管集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质量与疗效的问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预期。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当高度重视委员们的建议,尽快采取措施,优化集采制度,以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和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