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多家银行纷纷发行2025年第一批大额存单产品,尤其是农商行推出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在2%以上的产品。然而,这一看似积极的举措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从数据上看,大额存单的利率已显著下调。根据报道,三年期、五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从过去的“3字头”降至当前的“2字头”。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大额存单发行收紧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压降负债成本。这一逻辑看似合理,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此举却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和不满。

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已经不再新发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现有额度也几乎售罄。这不仅反映出市场需求旺盛,更暴露了银行在供给端的保守态度。事实上,这种供给不足的现象并非个例,不少银行也在减少新发额度或直接停止发售长期大额存单。对于普通储户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相对安全且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

更为关键的是,银行的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实际上是其对资产负债表管理的一种调整策略。通过主动降低存款利率,银行可以有效减少利息支出,从而提升净息差水平。然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仍需打上问号。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稳健型投资需求愈发强烈;另一方面,银行过度依赖低成本资金来源,可能会削弱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此外,大额存单的供需失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优质资产稀缺时,资金将被迫流向其他领域,如股市、房地产等,进而推高这些市场的泡沫风险。同时,中小银行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资源,不得不加大营销力度甚至提高利率吸引客户,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银行通过下调大额存单利率来压降负债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短期行为忽视了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配置效率。长远来看,如何平衡好流动性管理与客户服务之间的关系,将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