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关于资产配置的讨论热度不减,“硬科技”被反复提及,被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政策层面,自2024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科八条”和“并购六条”,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并购整合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我们不应忽视科创板当前存在的潜在风险。

首先,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科创综指ETF(博时SH:589900)等基金产品在短期内表现亮眼,如$科创AIETF(SH588790)$今年涨幅达到23.9%,但这种增长是否可持续仍需打上问号。历史数据显示,许多新兴产业在初期往往会经历泡沫期,随后进入调整阶段。以2015年的A股创业板为例,彼时科技股估值过高,最终导致市场大幅回调。当前科创板的高估值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企业的市盈率已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投资者需警惕泡沫破裂的风险。

其次,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过度依赖政策红利并非长久之计。尽管“科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市场的真正驱动力在于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当前,部分科创板企业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转化能力差等问题上暴露明显。根据最新数据,某些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不足5%,远低于国际同行业水平。这意味着,即便有政策扶持,这些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的技术突破仍是未知数。

此外,资金面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尽管中长期资金有望源源不断流入资本市场,成为助力市场修复的动力,但短期来看,市场流动性依然紧张。保险资金作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虽然追求长期稳健和绝对收益,但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其投资策略可能更加保守,从而对科创板的资金支持力度形成一定制约。

综上所述,尽管“硬科技”被寄予厚望,成为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但科创板当前的高估值、研发投入不足以及资金面压力等问题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在追逐科技浪潮的同时,保持理性,审慎评估风险,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