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技术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中国“人造太阳”实现千秒量级运行的消息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展。然而,在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技术突破背后,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作为投资者,是否应该对这个“终极能源”寄予过高的期待?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在东方超环等装置上的表现亮眼,但正如中信证券所指出的,核聚变商业化的真正落地可能要等到2030年至2035年甚至更久。这期间,不仅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难题,还需要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和政策支持不确定性。毕竟,“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其次,资本市场的反应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加夸张。例如,OpenAI CEO奥尔特曼近期对核聚变技术的乐观表态,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讨论热潮。然而,这种“很快将取得突破”的论调,更像是为了吸引眼球或筹集资金的营销手段。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过于轻信这些言论可能会导致盲目追高,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再看国内企业,像安泰科技这样的公司虽然在核聚变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但其主营业务仍集中在传统材料研发上。核聚变业务目前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即便未来核聚变真的实现了大规模应用,这些企业的收益也未必能与股价涨幅匹配。

最后,我们需要正视核聚变发展的长期性。尽管《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可控核聚变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会看到实质性成果。核聚变虽具有燃料丰富、清洁安全等诸多优势,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在这过程中,风光电等现有清洁能源依然是主力选手,核聚变更多是一种补充而非替代。

综上所述,核聚变的确代表了人类能源技术的未来方向,但对投资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远期期权”。与其押注于遥远的梦想,不如关注当下已经成熟且具备盈利潜力的赛道。毕竟,追逐“终极能源”的同时,也要避免被市场的狂热情绪牵着鼻子走。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