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经济的确花样缤纷,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短期的消费热潮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者高呼“活力迸发”,恐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以长沙为例,油菜花海的小火车和南京的多元化文旅体验确实吸引了大量游客。但这些所谓的“创新模式”背后,更多是地方政府为了刺激消费而堆砌的新场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动力。据报道,错峰出游的住宿价格虽然比旺季低廉,但与淡季相比依然高出不少,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者正在为一场营销秀买单?

再看江西赣州、五莲等地通过“赏花+”打造农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努力,表面上看确实延长了“花期”。然而,这样的模式本质上依赖于季节性和天气条件,一旦气温变化或疫情影响再现,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点很可能瞬间崩塌。更不用说,“夏榨油、秋收粮”的后续产业链条实际上对地方财政贡献有限,更像是一个面子工程。

至于那些“赏花、观舞、品宴、听戏”的全套服务,固然能吸引一时的眼球,却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粘性。毕竟,当新鲜感褪去后,有多少人会愿意再次掏腰包只为重复一次类似的体验?

因此,在追逐春日经济的投资热潮之前,不妨冷静思考:这究竟是真实的市场潜力,还是一场被包装得过于精致的“花样泡沫”?

关注小原同学 · 最AI的财经助手